句子控 >地图 >祝福语 >

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2025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范文9篇)

时间:2025-06-07 句子控

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篇1

在绵亘千里的太行山东麓,有一个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小山村,这里曾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让解放区的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里还召开了我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这里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这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小山村就是革命圣地—西柏坡。

一路风尘仆仆,在经过近七个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抬眼望西柏坡满眼青翠,前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的西柏坡湖,后倚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进入这里,人们立刻感受到一种返回精神家园的亲切和熟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与浮躁的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革命伟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和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这些富有华北特色的平顶房,又矮又小,外墙抹着一层白灰,屋里都只上了一层黄泥。家家户户木板门,“井”字型的方格窗,没有一点雕饰,屋地都是用灰渣和泥土混合打成的,时间长了就有些坑坑洼洼。正是在这些普通甚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这里有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故事,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精神,1991年9月,江泽东同志来了,20xx年12月,来了。他们在西柏坡参观学习,并发表讲话,他们与西柏坡心心相印。

我们党在西柏坡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国人民宝贵的、独特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就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用西柏坡精神团结和鼓舞全国人民。继承西柏坡精神,就要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西柏坡时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已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新中国又该是什么样子呢?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殚精竭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带领全国人民打碎旧中国的同时,倾心细致地描绘新中国的蓝图。这个新中国的构想,以过去长期的工作积累和思想积累为基础,在西柏坡时期形成了明晰的理论和政策思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牺牲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即必须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而走向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胜利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并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形态以及经济政策。

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一次的回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要求我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一个合格的党员,一名合格的干部,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历史虽不会重复,却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在,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而言,其实质并没有过时,至今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革命大转折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优势和宝贵财富,特别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在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积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面对这样的机遇的同时,西柏坡精神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尤其重要。

继承发扬西柏坡精神,就要强化机遇意识和进取观念,迎接时代挑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时期的民政事业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自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以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扬敢斗敢胜的西柏坡精神,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保驾护航。

继承发扬西柏坡精神,就要强化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特别是每当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总是把学习的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党的面前。西柏坡时期,党的地位和面临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推进新民主主义干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很多。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果不能通过新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就会落后于时代,就有失去执政资格的危险。学习必须有良好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创新精神,落脚点要学以致用。坚持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一天的参观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坐上了返京的汽车,回头望,滹沱河水潺潺,似乎在说那永远说不完的故事。群山无言,翠柏无语,仿佛在默默地向人们印证:西柏坡永远保存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绵延着一条领袖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红线。

离开了西柏坡,我们陷入了沉思。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对于我们来说,参观只是一种形式,学习才是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 我们要深深领会这次参观学习西柏坡的深深寓意,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篇2

西柏坡,懂一点中国近代史的人都应该熟悉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壮丽诗篇的圣地,是一个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葆政治本色的摇篮,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

西柏坡到底在哪里?其实它就在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5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 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那次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被称之为西柏坡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执政,执政为了人民。要把人民的利益代表好,就必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政不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也就是一种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则是一种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使命意识。从本质上讲,西柏坡精神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既善于破坏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概括和总结,又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升华。“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的深刻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毛泽东说道,我们进北京是去赶考的,希望我们都能考试及格,不要学李自成一样做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教导我们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要像马宝山一样被糖衣裹着的炮弹击中。一个人应该清醒的懂得,树立崇高的理想是正确的,为理想而忘我奋斗会得到鲜花和掌声。就如马宝山一样,人们并不恨他,只是惋惜他,惋惜他钢铁打不穿的胸膛被糖衣炮弹击碎了,战场上坚不可摧的意志脆弱地倒在了石榴裙下。理想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通往理想王国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和坎坷,这一切困难需要我们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地去面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已不单指物质上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一种团结进取、勇于拼搏的深刻蕴意。无数事实证明,牢记艰苦奋斗可以使我们在逆境中获得勇气和力量,最终走向成功之路。

牢记谦虚谨慎可以使我们在经历千辛万苦获得成功之后保持清醒头脑,不骄、不躁,从而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考验,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影片中正反两个人物的对比也恰恰证明了这点。我们中国经过全国人民几十年的努力,终于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正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着。这个时候正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更应该谨记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发扬艰苦斗的精神,在新的世纪创造新的奇迹。虽然那是一段已经逝去的历史,但是却没有被人遗忘掉,而是在时刻的提醒我们后辈子弟要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应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精神,肩负起我们祖国的未来。万里长征只是走完了前一半,这前面一半由老一辈的革命家完整成功地的走完,接下来的一半得由我们年轻一辈接起老一辈的接力棒,继续坚持不懈地往前冲,为完成富强民主和谐的共产主义国家的任务而奋斗。

历史的经验证明,在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得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客观的现实表明,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代常新,精神不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需要我们居安思危,继续以艰苦奋斗来要求自己。

“历史因为细节而真实”。我认为,参观展览最大的好处在于能从细节处感知历史,回望历史。这些活生生的历史比从纸面荧屏上得到的更鲜活。新中国的历史从这里产生,几双布鞋,小米加步枪,笔墨纸砚,西柏坡会议的桌椅,这些细节都在深刻的提醒我们,这些东西曾经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奋斗历程的精神凝结。不惟如此,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复活与重兴。

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篇3

我们全家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西柏坡去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党在西柏坡工作奋斗的那段历史,缅怀老一辈革命家丰功伟绩,奋发向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创业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百折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并以此为契机,三学习活动地。

在汽车上连续颠簸了七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了西柏坡。一路上导游不停地介绍着西柏的历史,还讲了这么一段,我妈记录了下来:中共、军委和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挺进北平的时候。临行前毛泽东把直属机关干部和警卫人员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就要进北平了。进北平,可李自成进北京。进北京腐化了,共产党人进北平是干革命,建设,直到共-产主义。"党在西柏坡仅仅住了十个月的,但在革命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迎来了如旭日东升的新。西柏坡也像井岗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了革命的圣地。

当踏上这块神圣而又美丽的地方的时候,我的心情都不知该用语言来形容了,总之是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了,我是次参加如此神圣的活动,能在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参观学习,感到无比的荣幸。

参观的是毛泽东纪念馆,里面记载了毛主席的历史资料和陈列了毛主席用过的工作生活用具,给我映像最深的是两副眼镜,一副左边镜腿,一副右边镜腿,这是当时秘书为主席在床读书时而设计的,毛主席勤奋读书时的样子这时仿佛已在了我的脑海里,忽然想起毛主席做过的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接着,来到西柏坡中共解放军总部旧址,来到这儿的件事,带队范总组织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我此时的心情激动了,身体的每细胞都充满了活力,神圣的地方,我又一次体会到了誓词的力量,每字都地印在了我的心里。紧接着,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里面陈设简单而整洁,简单的床铺、桌椅等生活、工作用具,墙上陈 列了当时的照片,仿佛我也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时的气息,回想起来,是老一辈革命家的付出,才换来的幸福生活,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继承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为献出的一份力。我来到了西柏坡纪念馆,一进大厅,便看到了大型群雕,里争相拍照留念,之后,我来到了三大战役半景画馆,一眼便看到了三维立体的战火纷飞的场面,仿佛身临其境,震憾非常,对面是毛主席、周恩来等革命家分析战场作战图的蜡像,脸上表情,惟妙惟肖,五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前,作战分析,加上战场锋火图,让我真切地体验到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过得很快,转眼到了离开的时候,虽短,但里我感受到了:红色之旅意义的旅游,一座座历史遗址有其独特的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的文化色彩、历史风貌,自然风光,都会对产生永久的魅力,给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革命的后继者,要珍惜的幸福,要紧密团结在以为的党周围,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努力实践"",两个"务必"。红色的革命传统带回来,代代相传,民族复兴的永久动力。

这次参观学习,使我受到了爱党、爱国的教育,使我到:是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战,艰苦创业,使的前途命运了性转折,使民族结束了旧时代,开始了新纪元。是共-产励精图治,使了翻天覆地的。使从受人奴役到当家作主,使从山河破碎到强大,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使我体会到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政治素质,是远大理想和确立为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矗

这次活动,每人的思想一次又一次刺激,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感觉到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更觉得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次参观学习,我觉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敢于胜利。这搞好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这次参观学习,给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使我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西柏坡之行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受到了一次的党性和革命传统洗礼!

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篇4

在这初冬的季节,走进了西伯坡,寒冷的空气裹挟着层层的色彩。苍翠的松柏、金色的银杏、火红的枫树、碧蓝的苍穹、潋滟的湖光……层层叠叠的色调,相得益彰,展示着西伯坡独特的魅力风光。“红枫似火照山中,寒冷秋风袭树丛;丹叶顺时别枝去,来年满岭又枫红”余邵的一首《红枫》生动的描绘了秋冬季节特有的红枫的形态,也暗喻了红色的革命火种,奔泻万里,将西伯坡精神延伸到祖国的各个角落。

西柏坡是毛主席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可见西柏坡在中国解放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在参观中共中央旧址和西伯坡纪念馆时,馆内的陈列展览,集声光电现代化设施于一体,充分的展现了西柏坡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见到了许多珍贵的藏品,革命文物,会址,后人为纪念先进人物和事迹而设置的.建筑场所等。那吱呀转动的纺织车,老布鞋,是一代一代革命前辈进行艰苦斗争的见证;那气势如虹的雕塑,重现了当年革命军的雄姿气概,红色太行,英雄中国;白求恩纪念碑上,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字字诚挚,碑前鲜花紧簇,是后人们会继续将白求恩精神发扬传承的宣言;那一份份手写的文件,批注又批注,深深的传递着领导人们呕心沥血,精益求精的作风和态度,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这些物品,看着看着,让人有无限的遐思。不禁要感叹前人艰苦奋斗浴血奋战才换来今天后辈们的幸福生活,当思来之不易,应更加珍惜,更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伯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也将继续走出去。今年9月在西子湖畔举行的G20峰会,就是走出去的最有力的诠释。在“G20”峰会上,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就目前世界经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高屋建瓴地提出的“三个共同、四大重点”的“中国主张”,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和气质,更体现了一个责任大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所作出的担当。也多次来到西伯坡,带着崇敬之心,思考之心,瞻仰旧址、重温故训、实地考察、了解民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了党、国家、人民交给他们的沉甸甸的接力棒,说:我们一定要接好这一棒。话语在人们耳畔久久萦绕。党带领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实现。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应当大力弘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需要催人奋发的红色精神,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红色精神依然是中国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可以培育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以维护文化安全,一个国家不仅要有足够的物质力量、军事实力保卫其疆土安全,而且还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文化实力保障其文化精神领土的神圣性;还可以打造文化精神的高地,进行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表达。这个时代让个体越来越独立,社会的精神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核心价值的发展方向越来越需要清晰。历史印证价值、文明传承价值、政治教育价值、经济开发价值,使得红色文化产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独特品牌。不同时期和年龄的人群在品味这些文化盛宴的时候,都会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红色经典的魅力,成为激励后来者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动力和源泉。

祖国山河美丽的风光,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淳厚朴实的民俗民风,可歌可敬的革命者们,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让人们深受感召,砥砺前行。西柏坡,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闪着熠熠光辉,焕发出绚丽光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者,前赴后继,为祖国繁荣富强奋斗不息。

伯坡明镜照初心,伟大祖国日月新。

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篇5

在西柏坡展览馆,那一幅幅发黄、发灰的图片与手迹,那一件件陈旧、简陋的生活实物,仿佛就是那段浓缩的历史,引领我们进入那烽火年代、峥嵘岁月。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在这里领导了席卷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精髓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博大精神,内涵丰富。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着是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西柏坡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革命时期,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将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现实工作中去,完成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受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具,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我们参观西柏坡身临其境,缅怀历史,对西柏坡精神所赋予的本质特征和时代意义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睹物思人,感慨颇深,思想上、心灵上受到了很大震撼,也引发了很多感想。重温历史,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有几点体会:

一、要坚定一个信念

这信念就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在西柏坡时期,虽然西柏坡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物质条件极其贫乏,但大批仁人志士、无数热血青年涌跃奔赴西柏坡,使西柏坡成为了领导全国抗日的一方热土、中国革命的摇篮。在当时,人们就已经认定了这一信念,诚如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西柏坡所说:“中国的希望在西柏坡,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从革命战争到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建国50多年来祖国发生的变化,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了,共产党人不仅能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能建立一个新世界;不仅能打江山,而且能守江山,能建设好江山社稷。今天,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作为一名中国人,更要坚持这一信念,坚定这一信仰。

二、要弘扬一种精神

就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建国62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我觉得西柏坡精神和“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对我们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不仅仅是指在生活上节俭、节约、艰苦朴素,它更应该是在工作上的一种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生活上要节俭,不要相互攀比、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在工作上,我们要迎难而上,勇于拼搏,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高标准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

就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谦虚谨慎的品格能够帮助自己看到差距,不主观武断,不自视清高,不固执己见。特别是自已在工作中,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工作经验上,都与身边的同事有很大的差距,更要牢记“两个务必”,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学习他们宝贵的经验和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增强事业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浮躁、不张扬、不自满,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七.一”前夕,我参加了大队党委组织的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活动。怀着无比崇敬与向往,去寻觅革命先辈们的足迹,重温和了解共和国建立的那段历史岁月。

经过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了革命圣地西柏坡,此行的第一站首先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馆内陈列了许多珍贵的文字,图片和历史遗留物,内容丰富而详实,通过对这些资料、实物的参观,使我感同身受的了解了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我党的老一辈革命家,硬是凭借着不屈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参观完纪念馆之后,我们又来到西柏坡革命遗址,它向我们展示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革命领导人的旧居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场,尽管是复原旧址,但它们依然保留了原有的风貌:泥砖垒砌的平房、精简的家什、节俭的生活。依稀可以从中望见伟人们的身影。

就是在这样极其简陋的环境中,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一页。毛泽东同志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主持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了彻底废除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站在七大会址门前,我们面对鲜艳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霎时我仿佛听到了千千万万个声音同我们一起向党旗郑重宣誓,这铿锵有力的誓言将代替我们的身影,我们的名字,永远地回荡在革命圣地,回荡在先辈们矢志追随的党旗下。

带着西柏坡精神,我们离开了西柏坡,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将始终萦绕于耳,敦促我努力向前,以实际行动回报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感谢党组织给予我这次接受教育的机会,我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加速我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篇6

在“西柏坡”学习期间,聆听了赵新月老师《柏坡明镜照初心》的主题报告,随着“十讲”内容的层层深入,我的内心被共产党在西柏坡的革命精神涤荡着,一次次加深对毛主席“运筹帷幄”等个人魅力的钦佩,一次次增加对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理解。这些涤荡让我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后我将会更“尊重”工作。

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美好生活”,就是人民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放在和平年代今天的“美好生活”亦即“幸福生活”吧——这实在是一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难有客观统一标准的概念。单单就我的本职工作中上课教学这一环节来说,就是学生对课堂内容与形式发自内心的认可吧!

在西柏坡学习期间,我在朋友圈发着“西柏坡”学习的点滴感受,晚上又和其他民主党派同仁们交流心得体会,让我更加深入体会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不同阶段的特点。在工作岗位上,我的学生“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这些初级阶段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中级阶段的“归属需求”也可以实现,而学生的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的“尊重需求”往往被打以折扣;高级阶段的学生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的“自我实现”更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方向,我想这也符合说的“我们一直在赶考路上”吧!今后我会怀着“赶考”的精神去帮助学生实现。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尊重需求”的实现,首先就要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理解挖掘,对教材文本的尊重是让学生获得“尊重需求”的第一步。我们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尊重之后,可以潜移默化到课堂中去,这样让课堂充满“尊重”的`气氛才有成为可能。正如一九四七年“西柏坡”的土改时期一样,农民开始获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后才会有农民的富足物资支援前线。

解放区土改三个月完成任务,没有强大的执行力,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当时的共产党人用对人、施妙计、讲透理、摸准脉、带好头,硬是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了。当年宋美龄去美国请求支援时,由于当时毛主席和斯大林联合制造的“柏林危机”让美国无暇顾及国民党,这样的国际策略,更加促使共产党的全面胜利。这让我情不自禁想到,我们教师走进课堂之前对教材文本的尊重这步走好了之后,在课堂上,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结合当堂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使用教学方法、策略,讲透教材文本的内涵,让教材文本实现引领价值。

在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做出的六条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做地名、不要把中国同马恩列斯平列。在当时存在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的情况下,共产党人考虑到此三人都是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国民党人,包容以他们三人人名做地名,这样的包容精神,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尤为重要。我们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自身条件也各不相同,能力也存在着差异,甚至差异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工作当中,不仅仅关注优秀学生,更应该包容能力弱的学生;不仅仅接受优秀学生的优秀一面,也要接受其可能犯的错误。即便是共产党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关键是要有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精神。我们教师本着包容、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的“尊重需求”将会得到满足的。

正是学生被“尊重”了,他们就会尊重他人,这样的互动、分享过程在课堂上一旦形成,教师会发现,上课的学生与你的一个会心的笑容,一个崇敬的眼神,就是课堂最美的心灵、情感交流,也就在悄无声息中让学生的道德、接受现实能力等得以“自我实现”!

学无止境,感谢xx大学党委统战部给予我此次赴“西柏坡”的学习机会,让我更加深入理解了“西柏坡”精神,从而指导我今后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我的新课堂从“西柏坡”走来。今后我会怀着“赶考”精神,让自己的课堂走得更加踏实,更远!

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篇7

20xx年11月9日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加了xx大学党委统战部组织的统一战线骨干培训班,领略和感受西柏坡精神。此次培训班包括了理论课学习《柏坡明镜照初心》和现场教学参观西柏坡纪念馆,廉政建设管,中共中央旧址,国家安全馆和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在参观西柏坡说,当年领袖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优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提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增强赶考意识,交出优异答卷”。不忘初心,是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进京赶考是一种教诲,是一种嘱咐,更是一种警示,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该将其作为座右铭,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家园。要充分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时刻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懈奋斗。在西柏坡,我们领略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的环境下以雄才大略成功指挥三大战役的气魄,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以来的各个阶段的党风党纪建设和廉政建设,了解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领导土地革命、转战西柏坡、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北山“赶考”的情景,切实感受西柏坡精神,感受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对隐蔽战线斗争历史,感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作为民主党派分子,我们也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西柏坡精神”,协同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不忘初心”,首先要牢记初心。在了解共产党的过程中,“初心”是被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所感染,被无数革命先辈的事迹所感染,被共产主义绘制的伟大蓝图所感染。在靠近共产党的过程中,“初心”是坚定而又执着的想要成为共产党的一员,无数共产党人挑灯夜战,努力钻研业务;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甘于吃苦,勇于拼搏。 “不忘初心”,每个共产党人都应牢记誓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毫不动摇。其次,要忠于初心。在《讲话》中引用了明代儒学家王阳明的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果没有立志的明确,如果没有志向的坚定,那么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基础,就没有任何成事的基石。每一个共产党人在追求伟大共产主义的道路上,都有过迷茫、彷徨,那么如何去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去忠于共产党人的“初心”?要忠于初心,首先要立志,志就是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共产党人都是实现“中国梦”一块基石。立志更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心,是对心志的始终自信,是对意志的'坚定不移。所以一再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就是始终铭记缘何出发的信仰;继续前进,就是不改坚守志向的信心。最后,要守住初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巨大的社会变迁自然而然的反映到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各种不良思潮开始不断蔓延,也影响和腐蚀着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正如诗人纪伯伦在《先知》里说的,“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不忘初心,守住初心,是每一个共产党人所要面临的精神考验,对党员干部来讲甚至是人生决择。如何面对考验,要做到心中有尺,心中有戒;要用先进思想武装自己,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后要多读书,读好书,做到心中有爱,常存善念。守住初心,通过不断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以上就是共产党人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理解和要求;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要学习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不忘“救死扶伤”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贡献;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我们更坚定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协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篇8

日前,机场党委组织党员赴革命圣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参观学习。大家兴高采烈,学习了党的历史,重温了党的光荣传统,过了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组织生活。大家参观时,细心听,仔细看,有的议论,有的交流,有的抄写革命业绩,大家恨不能把党的这段光辉业绩全部记下来,全部装在脑海中,鼓励自己继续奋斗,为机场的发展贡献力量。对我而言,更是教育深刻,浮想连篇,思绪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一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关键时期,其中心任务是夺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伟大战略转移。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在这种情况下,敢不敢于斗争,敢不敢于胜利,成为党面临的生死考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运筹帷幄,决战千里,果断地把我军发动的大规模秋季攻势发展为就地歼灭重兵团的战略决战,连续并交错导演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成为新中国诞生的“奠基礼”。

1949年3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毛主席还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同时还做出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做地名、不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等六条规定,提醒全党在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历史性转变中,必须预防因为胜利而带来的党内的骄做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安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这些要求,蕴含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宗旨、奋斗目标和作风风范等极为丰富的时代要求,开拓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向执政地位的新视野和新境界,为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防止腐化变质,永远保持先进性和革命性,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在开国进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和体现着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永不停顿,依靠群众,建功立业、艰苦奋斗为民创业和守业的精神。

通过参观,在感叹之余赋诗一首:

革命圣地西柏坡,决胜千里运帷幄。辽沈淮海平津战,歼灭敌军百万多。

七届二中全委会,两个务必广传播。土改运动轰轰烈,全国胜利奏凯歌。

西柏坡精神心得体会 篇9

为了加强统一战线队伍建设,提高统一战线骨干成员参政议政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xx大学党委统战部举办了统一战线骨干培训班,组织学员于20xx年11月9日至12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听取“柏坡明月照初心”的讲座,学唱一首革命歌曲额,以及到西柏坡实地参观等。我作为无党派人士,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并有所收获。

革命圣地之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期间曾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新中国建立之前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开展了全国土地改革工作,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无比”的提出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1949年初,全国的形势已经比较明朗,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们即将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夺取全国政权,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在这个形势下,有些人开始变得有些乐观,工作有所松懈。毛主席党中央注意到这一情况,适时的提出了“两个务必”,提醒全党要保持清醒头脑。“两个无比”不仅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全国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也为现在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其中,第一个务必,也就是“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当前的工作中尤为重要。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认为这个作风同样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在当前学界流行一股浮躁风。这股浮躁风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相当多一部分教师没有潜心做学问,认真授课,而是急着发论文,做项目赚钱。其结果往往是论文发了,但很多都是低质量产品。例如,有资料统计,我们国家SCI文章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间增长迅速,已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很多论文引用率都为零。也就是说,这些文章虽然发表了,但是没人看。究其原因,很多这样的文章是为了发文章而发的文章,是在短时间拼凑或赶制的产品。论文数量多了,本身质量确不高。另有甚者,为了赶论文而不顾学术规范,在论文发表时弄虚作假。还有,很多学校的教授忙着出差开会,搞科研而不愿上课。其结果是,很多学校科研貌似上去了,而最本质的教学工作确忽略了,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多有怨言。这种情况在很多学校存在。实际上,这种风气不仅对教育事业有害,对教师本身有害,还可能影响自己的学生,对他们将来的成长不利。我认为,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也应该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要以此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工作:

首先,明白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做科研赚钱,而是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鼓励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守得住寂寞,不骄不躁。因此,在首要的任务教学上,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

其次,科研可以促进教学,但是做科研同样要做到不骄不躁。不计较眼前利益和得失,潜心研究,做出有质量有水平负责任的科研成果,然后将这些最新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同样,我们也应该指导自己的学生遵守学术规范,认真做研究。

再次,在为人方面同样要求我们高校教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要明白教师的所作所为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下,我们都应该为人师表,努力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对待学生我们也都应该更有耐心,抽出更多的时间细心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解决他们的问题,鼓励他们成长为对社会负责、生活态度积极的有用人才。

本文来源:http://www.3jzk.com/zhufuyu/5187.html